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从围城到争抢:中国垃圾不够烧的魔幻现实

发布日期:2025-07-10 15:39    点击次数:99

#图文打卡计划#

太湖边偷倒出的垃圾山曾铺满整片水域,而今天,中国垃圾焚烧厂正在全国范围内争抢每一吨可燃垃圾。

2016年,长江太仓段江面被垃圾铺满的“太湖垃圾偷倒事件”轰动全国。调查发现,上海因自身垃圾处理能力接近饱和,处理成本高涨,导致大量垃圾被运往周边地区非法倾倒,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仅仅九年时间,中国已从垃圾围城的困境,戏剧性地转变为垃圾“稀缺”的新局面。各地焚烧厂为争夺垃圾资源各出奇招:湖南两家处理场推出“介绍费”,每成功引入一批垃圾支付五十元回扣;河南从业者不惜远赴外地搜刮周边城市垃圾;广州、上海甚至开始挖掘深埋地下数十年的陈年垃圾。

01 垃圾围城,不堪回首的过往

2010年,导演王久良的纪录片《垃圾围城》震撼呈现了北京周边460座垃圾场的触目景象。堆积如山的垃圾形成“山丘式城堡”,将北京团团围住。

镜头中,乌黑发臭的水边牛羊低头饮水,塑料袋如昆虫般在低空飞扬,拾荒者在其中熟练地分拣废品。更令人窒息的是,一辆辆卡车仍在源源不断地运送更多垃圾。

彼时北京近郊虽有11座垃圾填埋场,但日处理能力仅2万吨,而实际日产生量高达3万吨。到2015年,全国垃圾总量达到惊人的2.6亿吨——若堆成1米高的垃圾山,可覆盖1.86万个标准足球场,相当于1.5个北京海淀区面积。

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一度成为“世界垃圾场”。在巅峰时期,全球56%的垃圾被运往中国,来自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废弃物源源不断输入。

“听说葛洲坝大坝前堆满了大片垃圾,人站在上面都掉不下去。”1998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的感慨,在2016年7月的三峡水库重现:太平溪、银杏沱等水域漂浮垃圾成片聚集,清漂工人不得不在烈日下艰辛打捞。

02 政策破局,垃圾焚烧的逆袭之路

转机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杜祥琬等多位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提交建议,提出“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金山银山”,倡导试点用焚烧垃圾方式供电供热。

随后,《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正式出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土地供应全面跟进。一场轰轰烈烈的垃圾焚烧厂建设计划在全国展开。

数据见证了这场变革的速度:2015至2019年间,全国垃圾焚烧厂从104座猛增至401座,焚烧处理量从2300万吨跃升至1.2亿吨。

技术升级同步推进。中国成功掌握在850-1100℃高温下分解二噁英等有害物质的技术,实现废水、飞灰净化处理,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超过一半焚烧厂排放指标优于欧盟标准。

到2024年,中国垃圾焚烧厂数量已达1010座,占全球总量近半。年处理能力达3.88亿吨,而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仅为2.62亿吨。曾经围城的垃圾不但消失了,还变得“不够烧”。

产能过剩现象随即显现:全国焚烧厂平均负荷率仅有60%,超过40%产能闲置。江苏90座焚烧厂中30%因垃圾不足被迫“开工三个月,停一个月”;咸阳一座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焚烧厂,实际只能收到800吨垃圾。

03 上海样本,垃圾分类的精细化革命

在全国垃圾治理转型中,上海垃圾分类成效成为亮眼样本。2025年数据显示,上海可回收物日分出量达7927吨,比2019年增长1.96倍;有害垃圾分出量增长13.6倍;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

上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45%,处于全国前列。这背后是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全市建成15座焚烧设施,日处理能力2.8万吨;11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日处理能力8900吨。

在徐汇区乐山六七村,智能垃圾箱房投入使用。居民靠近时投放口自动开启,24小时可投放垃圾。智能监控系统能识别小包垃圾落地和干湿垃圾混投,实时反馈到保洁人员处理端。

徐汇区“一网统管”平台则实现了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监管。大屏上实时跃动的数据,让工作人员能通过车牌号追溯清运车轨迹,锁定问题小区。智能化管理解决了分类投放、收运过程中的盲点问题。

上海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居住区2.1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精品提升,打造55个公共场所精细化分类示范样板。

04 变废为宝,地沟油的华丽转身

与生活垃圾类似,地沟油也经历了从“公害”到“资源”的蜕变。2010年,《围剿地沟油》调查报道首次揭露了黑暗产业链:不法商贩将地沟里的废油简单处理后制成食用油,回流百姓餐桌。

当时中国每年地沟油产量约1000万吨,其中500万吨去向不明。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的担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全球碳减排进程改变了地沟油的命运。废弃食用油因具有碳减排效益和成本优势,成为生物柴油和航空燃料的理想原料。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甚至规定,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质能源可双倍计算二氧化碳减排量。

航空业新规带来巨大需求:到2025年,欧盟机场起飞的飞机所用可持续航空燃料需占总燃料的2%,2035年达20%,2050年升至70%。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需求将达700万吨。

价值转变带来行为改变。今年3月,成都市区三人打捞地沟油引发公众担忧,但调查发现这些废弃油脂全部流向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执法人员明确表示:“没有发现流入食品餐饮行业的情况。”

05 新挑战,产能过剩与过度焚烧之忧

当原有问题解决,新挑战随之浮现。垃圾焚烧产能过剩导致资源浪费成为首要问题。全国焚烧厂平均负荷率仅60%,大量设备闲置。

“有些企业是奔着补贴去刷产能,脱离实际需求。”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政策补贴驱动下,部分项目盲目扩张。咸阳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后,面临“吃不饱”困境——设计日处理能力1500吨,实际处理量仅800吨。

同时,“一烧了之”的模式引发新担忧。批评声音指出,对垃圾最重要的态度应该是分类利用,过度依赖焚烧是从“填埋依赖”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地沟油产业链也面临经济性挑战。地沟油变生物柴油的全流程成本约为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其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欧美国家的政策补贴。“一旦补贴退却,许多项目可能陷入盈利困境。”产业分析人士警告。

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专家建议:“未来应平衡焚烧与循环利用,避免单一技术路线依赖。同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再生资源利用成本,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

06 全球舞台,从输入污染到输出技术

中国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不仅解决了本土问题,更开始走向世界。中国企业在海外已投运至少50个垃圾焚烧项目,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引进中国生产线。

经济效益同样显著。山东一家垃圾焚烧厂通过AI实时监控炉温、风量等数据,使每吨垃圾发电量提升10%-15%,每吨垃圾可发电500度——相当于4个家庭产生的垃圾能满足1个家庭用电需求。

固体炉渣被回收提取铜铁铝等金属,飞灰则制成建材,一吨炉渣可生产315块标准砖。垃圾处理实现了全链条价值挖掘。

“曾经,我国还要被迫进口洋垃圾,用环境换发展;如今,我们不光烧掉了垃圾,也烧掉了西方的百年环保话语权。”一位环保企业家感慨道。

从被垃圾围城到垃圾不够烧,再到企业出海输出技术,中国垃圾治理走过了一条“被动-自强-输出”的升级之路。其核心经验在于:破解环保难题不能仅靠道德选择,更需要商业与产业利益驱动。

垃圾焚烧厂控制室内,操作员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炉温稳定维持在850℃以上,确保二噁英被完全分解。曾经令人窒息的垃圾正转化为清洁电能,每四户家庭产生的垃圾就能提供一户所需电力。

而在上海街头的智能垃圾箱房前,居民轻刷卡投放分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45%,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水平。

技术员从收集车中提取的地沟油样本,不久将转化为航空燃料,注入国际航班油箱。曾经的废弃物正飞向蓝天,完成从“污染源”到“清洁能源”的身份蜕变。

中国垃圾治理的这场逆袭证明:环境危机背后往往蕴藏着产业变革的机遇,关键在于能否用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将其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