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潜艇兵回忆录:不出海享安宁,一出海便抱必死之心的峥嵘岁月
发布日期:2025-07-13 06:55 点击次数:180
我国海军建设初期,以“空中、水下、快速”为发展宗旨。1959年,我国与苏联签署了《二四协定》,成功引进了633型潜艇的制造技术。从此,潜艇部队由无到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壮大成为一支令敌人畏惧的水下作战队伍。潜艇兵这一职业风险极大,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若畏惧生死,便不宜选择成为潜艇兵”。
一:中国潜艇部队起源
苏联对我国潜艇部队的援助初衷,旨在限制美国海军在我国周边地区的势力范围,进而减轻对苏联海军的威胁。然而,我国对此有着独立的思考。在20世纪50年代,众多沿海岛屿仍被国民党军队所占据,这些岛屿上的小型舰艇频繁干扰我国大陆沿海的航运及渔业活动。与此同时,大型舰艇则往往在数海里之外提供支援。那时,我国海军的海防实力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舰艇的规模与敌方相比差距明显。沿海要塞的火炮射程仅限于20公里,难以对数千公里的海岸线进行有效覆盖。若战斗超出海岸炮兵的射程,我国将面临不利局面。而且,小型舰艇很容易成为大型舰艇的攻击对象。
拥有强大火力支援的潜艇,能有效抵御或驱离对我国近海作战构成威胁的大型舰艇,进而为我方小型舰艇拓展出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沿海岛屿上的敌军补给必须依赖从台岛运送,若成功切断其运输船队的补给线,将使岛屿守军陷入困境。然而,若派遣小型舰艇对运输船实施袭击,很可能面临护航舰艇的反击。小型炮艇虽然拥有击沉大型舰艇的鱼雷艇实力,但续航能力却颇为有限,因此不得不采取伏击策略。然而,由于频繁遭遇敌军,小型艇的淡水和食物储备常常迅速消耗殆尽,却始终未能等到敌人的踪迹。另外,小型艇的防空能力相对较弱,每次海上行动,附近的航空兵都必须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当时面对这些挑战,潜艇成为了唯一可行的选择,因此海军决定优先推进潜艇部队的建设。在成功获取了苏联以高价提供的613型潜艇的完整部件、设计图以及相关资料之后,江南造船厂开始着手组装和制造03型潜艇。这款潜艇的单艘成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当。03型潜艇建成并投入使用,显著增强了我国沿海地区的防御能力。我国最早接收的4艘613型潜艇被安置于旅顺所建的32支队。1966年,这些潜艇被调至宁波大榭岛,随后四年,它们又被调往海南岛榆林港的潜艇码头。这些潜艇正式纳入南海舰队序列,成为当时海军装备最为先进的一支作战值班力量。该部队最多时装备了18艘潜艇。不久之后,北海舰队设立了第12支队,而东海舰队亦设立了第22支队。
早期潜艇部队成员主要来源于部队挑选的战士以及新入伍的学员,他们接受了苏联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分队的专业培训。在选拔过程中,参训者需具备整齐的牙齿和良好的咬合功能,确保能够稳固地咬住潜水呼吸面罩。众多身体素质出众的新兵因未能满足这些要求而被淘汰,最终加入了水面舰艇部队。新兵需经过10个月的严格训练,方可被分配至潜艇部队。除此之外,他们必须接受一到两年的全方位培训和评估,方可成为合格的潜艇战士。并非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都能顺利通过所有训练项目,那些在服役期间未能通过考核的人将不得不退役。而在服役两年后,表现优异的人员将被推荐至潜艇学院进行深造。潜艇学院始建于1953年,坐落于青岛,当时被称为第四海军学校。1969年,学院被撤销,但到了1973年,它又得以恢复,并更名为青岛潜艇学院。
潜艇学院承担着培养鱼雷部长和航海长等关键岗位的专业人才的重任。学员入学后,需先在训练团接受为期两周的基础培训,之后便进入潜艇学院,展开为期十个月的系统学习。学习内容包括陆地训练、水面与水下航行技能、鱼雷艇单独攻击战术、水雷的布设等。学员需完成四年的学业,毕业后将同时获得本科学位和工科学士学位,并荣获中尉军衔。艇长的选拔通常在鱼雷部长和航海长之间进行,然而,若要晋升至艇长之位,必须回到潜艇学院艇长班接受两年的培训,并成为副艇长。至于潜艇机电长的培养,则由海军工程学院负责,其学习年限、学位以及军衔与潜艇学院保持一致。副政委和政委的职位,通常也是从机电长中选拔,晋升之前,他们同样需要在海军政治学院进行两年的学习。在潜艇学院完成深造后,大多数学员会选择回到原部队继续履行职责。
二:03型潜艇概况
03型潜艇长度达77米,宽度为6.7米,吃水深度4.9米,其水面排水量高达1330吨。潜艇装备了两台2000马力的中速柴油机以及两台1500马力的推进电机。水面航行时,其最高速度可达15.5节。在非耐压壳体内部,分布着10个主压载水柜和4个燃油柜。在甲板下方,设有通气管道、紧急高压气瓶和应急电话浮标。耐压壳体内部被划分为若干舱室,具体包括首部鱼雷舱、前蓄电池舱、指挥舱、后蓄电池舱、主机舱、推进电机舱以及尾部鱼雷舱。这些舱室之间通过球形耐压壁进行分隔,球形壁上还配备了供人员出入的水密门。在船舶航行期间,这些水密门会被严密关闭。舱室间的气压各不相同,因此在打开水密门之前,必须先略微开启一个缝隙来调整气压。如果不这样做,气压的不均衡可能会引发舱门被强力推开的风险,进而对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前舱上层配备了指挥室、洗手间、烹饪区、士兵食堂以及多层的艇员住处,而第二舱仅对艇长办公室和政治委员办公室开放,这两个房间可容纳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其中政治委员办公室还具备译电的功能。下层则是蓄电池舱,首鱼雷舱内布置了艇员床铺,位于鱼雷发射架之间。首鱼雷舱配备了4个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分为上下两排,上排位于水面上,下排则位于水下。尾部鱼雷舱装备了两根口径为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它们位于水面附近。这些鱼雷被安置在螺旋桨轴的旁边。当声呐设备成功锁定目标船的舷角后,便可以调整鱼雷的深度,向发射管注入水,然后打开前盖,整个过程仅需两分钟就能完成发射。
我国海区以浅海地带为主,黄海和东海的平均海深不过50米,这样的水深条件使得直线航行的鱼雷得以被有效使用。但是,当潜艇进入200米以上的深海水域时,直线航行的鱼雷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在鱼-3型和鱼-4型声自导鱼雷研发成功之前,03型潜艇并未装备上适合深海反潜作战的自导鱼雷。这些鱼雷是在两国关系融洽时期购买的53-51型瓦斯热动力直航鱼雷。每枚鱼雷的价格相当于一架歼-5战斗机,因此,其存数量极为稀少。在1971年之前,每个潜艇基地仅配备有14枚作战用鱼雷,这些鱼雷表面涂有厚厚的防锈油,并被妥善保存在基地的鱼雷库内。只有在执行作战任务之际,才会对它们进行彻底清洁,清除防锈油脂,并将之妥善装载至潜艇之中。装载14枚鱼雷这一过程需耗时两天,且有时还需将任务分配至其他潜艇。
03型潜艇配备了224块铅酸蓄电池,这些电池的总重量为652千克。单块电池的价值几乎与一辆轿车相当,且其使用寿命为两年。一般情况下,电池在电量耗尽后都会进行充电,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至四年。不过,由于潜艇很少会将电量完全用尽,因此它们需要定期进行深度放电处理。机电部门需先卸下蓄电池舱盖的金属板,并将电缆接入蓄电池,电缆的两端分别与金属板相连,接着将蓄电池置于海水池内浸泡17至20小时。在放电期间,海水会持续产生气泡,其温度甚至可以煮熟鸡蛋。遇到紧急状况时,蓄电池可迅速放电,整个过程仅需4小时,但这会对蓄电池造成较大损害。放电结束后,蓄电池需重新充电并进行第二次放电。值得注意的是,在充电过程中,电网的使用是被严格禁止的,而艇上自带的发电机则是充电的唯一途径。
三:潜艇出航
潜艇所承担的职责涵盖了海上巡逻、水雷布设、反潜作战以及情报搜集,这些活动均被严格保密,艇员们对具体任务细节一无所知。在接到指令之后,他们必须前往支队司令部机要科领取任务清单。潜艇的常规燃油装载量达到121吨,若要增加燃油,必须先排放压舱水,确保舱内干燥后才能进行燃油装载。不过,由于燃油的密度低于水,装载燃油后还需对潜艇的平衡进行重新调整。油料补给完成,各部门人员便在码头汇合。政委随后进行了一场简短的战斗动员,随后全体人员登上艇船,准备起航。启航前,必须进行密封性测试,这一过程会在艇内造成极大的不适,特别是双耳内鼓膜会遭受剧烈的疼痛。潜艇缓缓驶离码头,驶入港口,舵信班在艇长的指挥下,操控潜艇进行各种姿态的调整。潜艇在水面行驶了一段时间,随后下沉至水下50米的深度,并利用电机以两节的航速继续前进。若将航速提高至10节,潜艇的续航能力将仅限于一个小时。
在天色逐渐变暗之际,必须借助通气管实施潜水航行,并将通气管拉升至水面之上。此时,需启动柴油机以维持船只的继续前进,并同时为电池组充电。柴油机的废气将通过舰桥上鸭嘴状的排烟口排出。若遇到风浪,系统会自动关闭,以防止海水倒灌。若通风管道出现机械问题,又缺乏外部氧气补充,同时柴油引擎未依照规定程序停止运作,那么在短短两分钟内,柴油引擎将消耗尽船舱内的氧气,进而导致艇上全体人员因缺氧而遇难。2003年4月16日,北海舰队潜艇12支队的361号潜艇便因这一事故,导致70名艇员不幸离世。潜艇在深海中航行之际,主要依靠再生药板,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有效转化为氧气。
船上搭载了500箱从苏联引进的高价再生药板,这些药板的尺寸较大,每片几乎与两张A4纸等同,厚度更是相当于二十张A4纸;它们被小心地保存在加了铅封的专用箱中,每箱含有20片;要想使用这些再生药板,并非易事,必须满足连续潜航超过4小时的条件,并且艇长必须发出使用命令。舱体容量虽有限制,但操作人数和材料消耗亦相应增加。40立方米的鱼雷舱在三人协作下,至少需五片至六片材料;若为140立方米的3舱配置,配备13人,则材料需求增至20片。此外,再生药板每次使用可维持数小时之久。
开启箱子须使用专用器械,然后必须戴上橡胶手套,将药板从配备有孔的不锈钢箱专用插孔中取出并安装进去。药板一旦与空气接触,便会引发化学反应,释放氧气。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呈白色的药板会逐渐变成灰黑色,其厚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并且从具有弹性变为易碎,同时手感变得异常滚烫。未反应完全的再生药板必须存放在专用的密封容器里,而那些已经完成反应的药板则应予以废弃。这同样是一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在更换再生药板时,一旦操作失误,便有可能引发火灾。火焰和烟雾会迅速蔓延至整个舱室,导致人员晕厥。而且,如果潜艇遇到新鲜空气,火灾还可能迅速蔓延,导致潜艇起火燃烧。
潜艇内部空间,除了鱼雷舱和指挥舱,其他区域温度异常之高,尤其是动力舱,其温度更是高达51摄氏度。由于空调不宜长时间开启,以免电力消耗过大,艇员们只能身着宽松的亚麻短裤和背心。入夜时分,潜艇会浮出水面,让长期受污浊空气困扰的艇员们得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如有烟瘾,他们还可以前往艇尾排队吸烟。潜艇内部严禁使用氢气,其尾部与外界相连,从而确保烟雾能够顺利排出。在潜艇环境中,烟草资源极其匮乏,常常需要用一罐头或一大块巧克力来交换一根香烟。同时,必须随时保持快速潜水的状态,快速潜水的时间限制在46秒以内,若超过一分钟即判定为不合格,而且每增加一秒钟在水中的暴露时间,风险系数也会相应提升。
潜艇在执行潜航任务时,主要依靠声呐系统来识别目标。尽管苏联生产的声呐设备性能稍显不足,但经过长期锻炼的声纳操作人员,凭借对螺旋桨转速的精准掌握,能够推断出目标的重量、种类和移动速度。他们甚至能够监听到鱼群的鸣叫声。当目标被成功锁定后,潜艇便会上浮至适合潜望镜使用的深度,并将潜望镜升起。一旦敌方航母被锁定,潜艇便迅速展开追踪并拍摄图像以备证物,与此同时,还将情况实时上报至岸基指挥机构。潜艇拥有两种通讯手段:长波和短波。长波通讯能够穿越海水,与舰桥及艇尾斜拉天线相连,专门用于接收长波电报,但发送电报的耗时较长,不适合传输大量信息。潜艇进行短波通信需先浮出水面并竖起天线,这一操作多在紧急时刻才会实施,平时则多在规定时段内发出特定信号,以此表明自身安全无虞。
潜艇在执行海上战备巡航时面临极大风险,故而在出发前必须保证携带足够的易损部件。对机器的维护需极为细致,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垫圈丢失,也必须尽力寻找。一旦出海后发生意外,任何人都将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航行过程中,潜艇有时会突然失去平衡,这往往是因为操控潜艇的三个螺杆式液压泵出现故障,进而导致艉舵被卡住。必须亲自启动液压泵,同时开启高压气瓶组,对艇艏水柜内的积水进行吹排,方可使潜艇恢复至正常运作。若潜艇遇到海水跃层,其浮力会骤然减少,进而引发潜艇急速下坠。一旦潜艇下沉至300米以下的极限深度,巨大的海水压力足以将其摧毁。我国海军的372号潜艇就曾面临过这一险境,幸运的是,潜艇最终化险为夷。
潜艇在潜航期间对那些拖着长网、追逐鱼群的渔船心生畏惧,因为这些渔船的航行方向和速度往往不遵循常规。在繁忙的航道、狭窄的水域以及浅海区域,潜艇的操作显得迟钝,转向半径较大,操控性能不尽人意。潜艇若不幸与渔船相撞或被渔网缠住,其潜望镜与螺旋桨受损,由于可用的浮力储备有限,一旦水柜受损,浮力将迅速减少,即使不断充气也无法恢复,进水速度将不断加快,同时,进行堵漏作业的时间也将大大缩短。若破洞直径小于200毫米,尚可利用堵漏垫、支柱、肋骨撑架等工具进行修补,但面对较大的破洞,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堵住,甚至可能无法堵住。在战斗中,舰艇所承受的破坏尤为严重,比如一枚鱼雷爆炸后,会留下长达14米、宽达6米的巨大空洞;而水雷和深弹则能造成直径超过500毫米的洞口。这种破损每秒钟都会让0.54吨海水涌入,导致舱室在短短几秒钟内迅速被海水填满。
1959年12月1日,418号潜艇在舟山群岛海域上浮过程中遭遇不幸,与“衡阳号”护卫舰发生碰撞。海水瞬间涌入舰桥、指挥舱、第二舱以及第四舱。潜艇在海面上释放出大量气泡,随后迅速沉入40米深的海底。在未进水的舱室里,幸存者们迅速启动排水泵,努力排出海水,但海水并未得到有效排除,甚至第五舱的水位也上升至膝盖深。首舱、第五舱以及第六舱的幸存者只能寄望于呼救浮标带来的援助。经过15个小时的漫长等待,氧气再生药板即将耗尽,艇内氧气供应变得紧张,幸存者们被迫离开船只。在开启密闭舱盖后,海水迅猛涌入,此时水深已达到40米。在迅速上升的过程中,幸存者体内氮气形成大量气泡,阻塞了血管,撕裂了肺部,最终仅有一人成功生还。
四:潜艇伙食标准
潜艇兵的日常生活既艰辛又充满危险,这使得他们成为了全军中享有最高待遇的兵种。岸上服役的士兵所获得的补贴,甚至比在舰艇上服役的士兵还要丰厚。潜艇兵在非值班期间无需长期驻扎在艇上,他们享有宽敞舒适的水兵宿舍,且设有专门的后勤团队负责调整饮食。1980年代,陆军的标准伙食费是0.48元,海军则是1.60元,然而潜艇兵的伙食费用却达到了2.65元。水兵食堂供应了各式各样的热菜、凉菜、主食、水果以及小吃,种类丰富,多达十余种。特别是南海舰队的潜艇兵,他们所在的军港周边就有渔港和海鲜市场,那里的鱼汤更是别具一格。即便是那些曾经装过啤酒的瓶子,也能被堆叠成一道坚固的屏障。即便是在最困苦的岁月里,潜艇兵在完成漫长的航行之后,也能享受到为期一个月的休养时光。
当然,一旦船只驶离港口,上述条件便不复存在;然而,在漫长的航程中,所携带的食品种类极为丰富,仅是列出的食品清单就长达18页,包含了各式各样的主食和副食,比如肉类、蔬菜、水果、米饭、罐头、巧克力以及咖啡等。根据出海时间的不同,装载的远航食品重量从数吨到数十吨不等,这些食品能够完全填满艇上所有可用的空间。这些食品必须由艇员亲自从狭窄的升降口搬运到艇内,这无疑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工作。特别是在酷热的夏季,艇员们要在没有遮蔽的码头上忍受炽烈的阳光直射,搬运时汗水如瀑布般倾泻,身心疲惫到了极点,甚至会出现眼前金星闪烁的现象。潜艇的食品库和冷库空间有限,食物只能尽量压缩空间堆放,但绝对不能随意堆叠。
需提前规划,优先挑选易腐坏的果蔬进行食用,并将它们安置在便于取拿的地方;同时,真空包装的食品、包心菜、洋葱、土豆等耐久保存的食材应置于次要位置;至于新鲜鸡蛋,应当用蜡进行封存;而半成品生鲜的鸡鸭鱼肉则必须存放在冷库内。中国饮食文化相对于他国来说更加复杂,这导致厨师们的负担极为沉重,他们往往在远航归来后能够获得三等功的荣誉。但在潜艇上,人们很少有机会品尝到诸如炸酱面、蛋炒饭、肉夹馍等既美味又方便的菜肴。这主要是因为厨师们担心会受到大家的投诉,被指责偷懒,因此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餐食来敷衍大家,这样一来,他们原本可能获得的荣誉也就无从谈起了。在大多数情形下,厨师们会力求菜肴的丰富多变,竭尽所能地创造出各式各样的风味佳肴。
长时间航行于海上,土豆往往会出现发芽,香肠可能滋生霉菌,水果与蔬菜亦会逐渐腐坏变质,这些情况在航海生活中颇为常见。最后,人们只能依靠罐头食品来维持,例如黄桃和桃子罐头,食用后能够迅速填饱肚子。至于杨梅和橘子罐头,它们酸中带甜,但若胃部不适,它们可能不会引起食欲。然而,对于那些因晕船而无法进食的航海者来说,这些罐头食品却能暂时缓解他们的饥饿。荔枝、龙眼和枇杷罐头被置于中央,而糖水梨与苹果罐头则被视作劣等品。四鲜烤麸、草菇、冬笋等罐头在烹饪中常作配菜,烹制出的菜品味道可口。花生米、凤尾鱼罐头常被用于早餐与夜宵,味道相当美味。然而,各种肉罐头却并不受青睐,它们油光满面,质地绵软,连续食用数日,恐怕无人能忍受。
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食用罐头变成了必须完成的日常;即便潜艇兵分到的罐头多于所需,他们也能将多余的带回家。潜艇的厨房区域极为有限,厨师们一般不会负责开启罐头,所以潜艇兵们都会随身携带轻便小巧的罐头刀,这些刀子有的是军需部门所提供,有的是在艇上利用报废钢材自行打造,还有的是从商店购买的。食物残渣必须投放到艇外,但投放时必须小心行事,防止随意丢弃。漂浮的残渣和剩余食物可能吸引鱼群,进而吸引大批海鸥前来觅食。这些盘旋喧嚣的海鸥可能会引起反潜部队的注意,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
潜艇装备了垃圾压缩设备,此设备可将废弃物资压缩成固定形状,并配备了与小型鱼雷发射管相似的垃圾排放设施。处理剩菜罐头和玻璃瓶时,需将其击碎,铁制容器则需钻孔并压平,随后放入专用的垃圾袋内。在排放垃圾时,还需在垃圾袋上刺出通气孔以排出气体,并放入铅块以便于在预定海域将垃圾排出艇外。排放过程中,会使用产生巨大声响的高压气体。在投放垃圾之前,务必向上级机关进行汇报,确认周边环境安全无潜在敌对势力,方可实施发射操作。一旦遭遇敌方情况,垃圾应当临时存放在冷藏空间或温度较低的水雷舱内。
五:结语
03型潜艇属于战后第二代的常规潜艇类型,其航行时噪音较大,艇内空间较为局促,且其潜航速度甚至不如部分民用船只。进入80年代初期,这种潜艇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已显露出力不从心的迹象,目前这类潜艇已被全面退役。相较之下,新一代潜艇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显著优势,船员们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下一篇:回顾:中国最脆弱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