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前沿观察」美国推出稳定币的战略 中国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发布日期:2025-07-11 17:31    点击次数:147

——-简论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以及我国相对应策略的建议美国稳定币战略是美元霸权的“数字再殖民”,其技术便利性掩盖了金融主权侵蚀风险。

进一步论述|重要领域的渗透:

CNH稳定币能否在“一带一路”形成生态闭环;美国能否以CBDC+链上美元联盟反制多币种分流。

一、CNH稳定币在“一带一路”形成生态闭环的可能性

1. 优势与机遇

• 技术特性适配跨境需求:CNH稳定币(如CNHTTether)基于区块链技术,具备实时结算、低手续费(0.1%左右)和去中心化特点,可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跨境支付效率(传统模式耗时1-5天,手续费6.35%)。

• 基建融资场景潜力:沿线国家年基建融资缺口超5030亿美元,稳定币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金定向投放,例如在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中试点跨境工程款结算。

• 政策与合作基础:中国与22个沿线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09国,为CNH稳定币提供清算网络支持。

2. 挑战与障碍

• 监管碎片化:沿线国家政策差异显著,如欧盟实施《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中国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对稳定币监管严格,需逐一突破合规壁垒。

•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足:CNH稳定币当前规模仅19亿人民币(约2.6亿美元),而美元稳定币USDT规模超838亿美元;人民币在沿线贸易结算占比不足5%,大宗商品定价仍以美元为主。

• 基础设施与债务风险:部分国家(如斯里兰卡、老挝)负债率超78%,数字支付渗透率低(如非洲部分地区仅15%),制约稳定币应用落地。

3. 可行路径

• 分阶段试点:先在监管友好地区(如香港、新加坡)启动基建融资试点,再逐步向东南亚、中东扩展;结合mBridge多边CBDC平台,与泰国、阿联酋等国数字货币互联。

• 政策协同:通过亚投行提供外汇对冲工具,降低CNH汇率波动风险;推动沿线国家将稳定币纳入跨境支付监管沙盒,简化合规流程。

二、美国以CBDC+链上美元联盟反制多币种分流的可行性

1. 现有工具与局限

• CBDC进展缓慢:美国零售型数字美元遭国会抵制(2024年《反监控国家法案》禁止发行),仅批发型项目(如Project Cedar)探索跨境支付,但未对公众开放。

• 链上美元联盟(FedNow)的短板:成员仅限美国存款机构,非银行支付公司需通过代理接入;功能局限于美元国内支付(单笔上限25万美元),无法直接应对多币种分流。

2. 多币种分流的压力

• 去美元化动力增强:俄乌冲突后,俄罗斯通过稳定币规避SWIFT制裁,2022年约200亿美元稳定币流入贸易场景;金砖国家推动本地货币结算,若沙特加入将影响全球40%原油美元定价。

• 技术替代趋势:稳定币跨境成本仅为传统支付的0.01%,土耳其、尼日利亚等国稳定币交易量占全球30%,成为法币贬值时的保值工具。

3. 反制策略与效果

• 可能的应对措施:

◦ 升级FedNow为“链上美元走廊”,整合USDC等稳定币,与盟友(如欧盟、日本)建立多币种结算联盟;

◦ 推动《STABLE法案》立法,要求全球锚定美元的稳定币遵守美国监管规则,巩固美元链上霸权。

• 现实制约:

◦ 国内阻力:美国银行协会反对CBDC削弱存款基础,担心引发金融脱媒;

◦ 国际竞争:欧盟数字欧元进入试点阶段,中国数字人民币交易额超7万亿元,技术领先性挤压美国空间。

三、核心结论

1. CNH稳定币闭环:短期受限于人民币国际化与监管协同,但在高通胀国家(如土耳其)和基建融资场景有突破可能,长期依赖金砖国家支付体系共建。

2. 美国反制效力:链上美元联盟可延缓多币种分流,但缺乏零售CBDC将导致其在多边支付中竞争力不足,多极货币体系加速形成。

3. 关键矛盾:数字货币的技术效率与国家货币主权的冲突不可避免,未来竞争焦点在于全球监管规则主导权(如欧盟MiCA与美国STABLE法案的博弈)。

作者:涟声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