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国度,我对越南的真实认知,始于落地上厕所10000越南盾
发布日期:2025-08-19 10:27 点击次数:71
过关越南那天,海关窗口递出的不是盖在护照上的印章,而是一张单独的纸片。
旁边工作人员反复用英语喊着 “Your paper!”,提醒我们把这张 “另纸签” 收好。同队有人嘀咕 “咋跟别的国家不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流程差异。
中国护照内页的地图包含南海海域,而越南与中国在南海存在主权争议。在他们的认知里,若在护照上盖章,就等于间接认可了地图上的领土主张。
为了避开这份 “可能的承认”,便有了这张单独的签证纸。老实讲,这种做法透着股刻意的疏离,可领土争议本是复杂的事,靠一张纸绕开,终究没触及根本。
好在过关时没遇到网传的 “小费潜规则”,工作人员按流程核查完就放行了,这倒比预想中省心些。
刚走出海关大厅没几分钟,就被洗手间门口的人拦住了。一个中年妇女操着蹩脚的普通话喊 “交钱”,看她胸前挂着的牌子,大概是负责管理厕所的人,后来听人说在越南叫 “厕所长”。
我们没搞懂要收多少,只好把换好的越南盾递过去,她数了数人头,抽走三张纸币,两张 10000 面值的,一张 20000 面值的。
同行的人算下来,合人民币也就几块钱,可架不住 “几万越南盾” 这说法,忍不住打趣 “这辈子上厕所没花过这么多‘万’”。
后来在越南待了几天才发现,这是常态。不管是街头的公共厕所,还是景区的洗手间,几乎都要收费,金额不等,有时 5000 越南盾,有时 10000 越南盾。
有意思的是,或许因为收费,这些厕所大多还算整洁。不管是马桶还是蹲坑,少见污渍,比有些国家的免费公厕要干净不少。
本来想抱怨 “上厕所还要花钱”,但看到这整洁劲儿,倒也说不出啥,至少没花钱还遭罪。
只是他们从不给纸巾,后来问了当地华人才知道,越南人习惯用水代替纸巾,哪怕是胡志明市少数高档些的洗手间,也只有喷头,没有纸架。这习惯没对错,只是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总免不了手忙脚乱。
在广西边检站时,见过工作人员扫一眼车里的人就放行,当时没明白为啥。到了越南,跟当地人站在一起,才发现差别其实挺明显。
越南人常年在热带,紫外线强,肤色普遍比中国人深,更接近东南亚人的模样。
他们的颧骨稍高,鼻梁也比多数中国人扁平些,身材也偏瘦小,这或许跟基因有关,也或许跟饮食脱不开。越南菜里少见油星,多是酸甜口,第一顿吃时我实在没适应,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
越南女性的长相倒是有特点,多是柳叶眉、杏仁眼,嘴唇秀气,还带着点外翻,看着比中国女性更柔和些。待了一天后,不用刻意分辨,扫一眼就能大概猜出是中国人还是越南人。
比外貌更让人琢磨的,是他们对中国人的态度。街上遇到的小贩,见我们是中国人,总会笑着凑上来,用中文喊 “便宜卖”,眼里透着股羡慕。
当地甚至流传着 “连电线杆都想移民中国” 的玩笑话,听着夸张,却也藏着他们对中国发展的认可。可转头到了买东西时,又难免被 “特殊对待”。
在芒街买榴莲时,我随口用中文问了价,老板应声答了,看样子是听懂了。我递过去一张 50000 越南盾,他却快速换成一张 5000 的,摇头说不够。
我一时没分清两种纸币的差别,只能再补钱。后来想想,怕是知道我是中国人,才故意取巧,毕竟越南盾面额大,中国人换算时容易迷糊。
这种矛盾的态度,或许跟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在越南街头走,总觉得当地人 “忙得扎实,却没盼头”。
女人扛着担子在街头叫卖,男人骑着摩托穿梭送货,看着都勤快,可眼神里少了股劲儿。当地华人跟我说,越南人大多对现状挺妥协的,很少琢磨 “以后能过成啥样”,只是过一天算一天。
为啥会这样?我琢磨着,大概跟两桩事有关。一是文化上的 “断了根”。
越南原本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属大东亚文化圈,可当年为了跟中国划清界限,不仅慢慢淡了儒家文化,胡志明还推动废除了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文化这东西,本是民族自信的根,根断了,自信自然就弱了。二是改革开放太急了。
越南的改革开放比中国晚了近十年,1986 年才开始,那会儿他们正被经济问题缠得头疼,大概是急着追上,步子迈得太猛了。
中国搞改革开放时,讲究循序渐进,引进外资时会挑,优先选能带动本土产业的,还注重慢慢培养自己的技术。
越南却不一样,几乎是 “来者不拒”,不管啥外资都接,哪怕是低技术、高污染的产业也照单全收。
结果呢?外资企业在越南占了大头,本土企业被挤得没活路。街上跑的摩托多是日本的,商场里的家电不是中国的就是韩国的,少见越南自己的牌子。
外资赚走了利润,越南人只落得点工资和税收,这哪是 “发展”,更像是给别人打工。
更麻烦的是 “底子跟不上”。中国搞改革开放时,国民文化水平已不算低,工人能看懂图纸,农民也能学新技术。
越南却差远了,我见过街头有些年轻人,身上纹着中国字,问起来竟不知道啥意思。
工厂里的工人,好多看不懂技术说明,就算建了出口加工区,也因为人跟不上,好多设想落不了地。
街上的不少景象,都透着这种 “跟不上” 的拧巴。穿得精致的姑娘,蹬着拖鞋骑摩托;路边摆摊的小贩,端着咖啡慢慢喝,问他为啥喝,只说 “大家都喝”;年轻人染着头发刷抖音,看的是中国剧,嘴里却念叨 “中国有啥好”。
烂尾楼随处可见,倒闭的商场锈迹斑斑,胡志明市 2024 年才通了第一条地铁,这些都不是偶然,怕是步子迈太急,没踩稳。
他们对中国人的复杂态度,大概也跟这有关。在游轮上时,经理对我们挺恭敬,服务员甚至不敢直视我们,或许是知道中国发展得好,透着点敬畏。
可到了商场,老板见我手机上的中文,脸上的笑一下子没了,眼神躲躲闪闪。
这种变化挺突然,却也能理解,他们靠中国的货赚钱,又怕中国太强了 “压过” 他们;想学中国的发展路子,却没学好,心里大概也憋着火。
离开越南那天,过海关时又看了眼那张另纸签。这趟旅程见了不少事,也琢磨了不少。
越南其实不缺勤快人,缺的是稳下来的心思,先把文化的根捡起来,把本土的产业扶起来,别总想着 “追上谁”,先想想 “自己要咋走”。
中越是邻居,说到底还是和为贵。南海安稳了,边境上的人能安心做买卖;中国的产业链能帮越南补补短板,越南的资源也能给中国添点助力。
下次再来,要是能看到越南街头多些本土牌子,看到当地人提起中国时,眼里少点防备,多点坦然,那就好了。毕竟,邻居过得踏实了,咱这日子也能更省心。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