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之战,吴明彻4万精兵覆没,为何还能位列武庙64将
发布日期:2025-08-12 11:25 点击次数:122
578年,一位75岁的老将军带着4万大军北伐,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这位将军是谁?他就是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但奇怪的是,他却位列唐朝武庙“六十四将”之一,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有人觉得吴明彻是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昏招频出的失败者。一边是他在太建北伐中收复淮南、名震两淮的辉煌战绩;另一边则是他第二次北伐时,不听部下劝告,最终被俘的惨败结局。这两件事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个老将从胜利走向失败?又是什么让他在死后还能进入武庙,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第一次太建北伐发生在573年,当时70岁的吴明彻率领10万大军北上,分三路进攻秦郡、历阳和庐州。北齐这边,皇帝高纬昏庸无能,大将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相继被杀,国中无大将可用。面对陈军的攻势,北齐只能派王琳镇守寿春,皮景和率数十万人增援。
吴明彻与王琳素来有仇,两人曾在江南多次交战。如今王琳逃到北齐,不仅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派去对抗吴明彻。然而,吴明彻并未被吓退,他亲自披甲上阵,强攻寿春,成功破城,擒获王琳。这一战,不仅打垮了北齐的防线,也让吴明彻名声大振。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王琳虽被俘,却深得人心,陈军中原部下见到他都低头哭泣。吴明彻担心军心动摇,下令处死王琳。此举虽然稳定了军心,但也埋下了隐患。
接下来的两年里,吴明彻横扫淮南各地,成功收复了侯景之乱时丢失的失地,为南朝赢得了最后的荣光。然而,第二次太建北伐却成了他的噩梦。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陈宣帝趁机发动第二次北伐,目标是夺取淮北地区。这一次,主帅依然是吴明彻,但兵力只有4万余人。相比第一次北伐,这次明显底气不足,因为南方经济崩溃,无法支撑大规模战争。
尽管如此,陈宣帝还是决定冒险一搏,赌北周不会对淮北投入太多兵力。起初,吴明彻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击败了梁士彦,迫使他退守徐州。然而,随着周武帝派王轨、杨素率军增援,局势开始逆转。
吴明彻试图通过挖掘河道、布置战舰的方式围攻徐州,但王轨并未正面迎战,而是采取了更为巧妙的战术:在淮口设置木桩和铁索,封锁航道,切断陈军的补给线和撤退路线。与此同时,周军还在淮口两岸修筑城池要塞,进一步压缩陈军的活动空间。
此时,萧摩诃察觉到了危险,建议吴明彻派出骑兵破坏周军防御工事,以缓解当前困境。然而,吴明彻却坚持要强攻徐州,认为只要拿下城池,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吴明彻的固执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当陈军粮食耗尽、退路被断时,萧摩诃再次提出突围计划,但吴明彻依然拒绝。他选择带着全军一起撤退,用船只运送物资。然而,当大军抵达淮口时,水流变缓,船只被水中木桩和车轮阻挡,动弹不得。
就在此时,王轨早已设下伏兵,陈军毫无防备,瞬间陷入混乱。吴明彻被俘,押送至长安,最终郁郁而终,享年77岁。
这场战役,彻底终结了吴明彻的军事生涯,也成为了南朝最后一次北伐的悲壮结局。
尽管吴明彻在第二次北伐中失败,但他仍然被后世列入武庙“六十四将”之中。相比之下,俘虏他的王轨却无缘武庙,这种反差令人费解。
事实上,武庙自唐玄宗设立以来,最初只有“十哲”,含金量极高,如白起、韩信、诸葛亮等都是实至名归。但到了唐德宗时期,颜真卿建议增设“六十四将”,使得武庙成员大幅增加,含金量也随之下降。
吴明彻之所以能入选,或许是因为他在第一次北伐中的表现尚可,再加上唐朝对南朝将领的某种政治考量。然而,若论真正的军事能力,他远不如同时代的其他名将,如垣崇祖、侯安都、韦睿等人。
说到底,吴明彻是个有本事的人,但也是个容易意气用事的老将。他能在第一次北伐中打出南朝最后的荣光,却在第二次北伐中因固执己见而全军覆没。至于他为何能进入武庙,恐怕更多是政治因素,而非纯粹的军事成就。
如果吴明彻真的有那么厉害,为何两次北伐一次成功一次失败?难道说,武庙的评选标准,其实并不完全看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