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外卖小哥取货偶遇2000单“1元购”现场:平台补贴战背后的疯狂

发布日期:2025-07-25 15:30    点击次数:122

一场“薅羊毛”盛宴,为何让外卖小哥直呼“人都傻了”?

7月12日,杭州兼职外卖小哥李师傅像往常一样到某超市取餐,却被眼前的场景惊得目瞪口呆——取货架上堆满了2000多份外卖订单,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订单中的商品价格低得离谱:“几样东西只需付1块钱”!

“我送了三年外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单!”李师傅拍下视频发到社交平台,配文“人都傻了”,迅速引发全网热议。截至发稿,该视频播放量已突破5000万,评论区炸开锅:

“1块钱买一堆?平台在烧钱吗?”

“商家图啥?难道不要成本?”

“外卖小哥得送到猴年马月啊!”

这起事件看似是消费者“薅羊毛”的狂欢,实则暴露了外卖行业补贴战背后的畸形生态。当平台用“1元购”吸引用户,当商家为流量被迫参与,当外卖小哥被订单淹没,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一、事件还原:2000单“1元购”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1. 时间线:7月12日杭州某超市的“疯狂6小时”

根据李师傅的描述和超市工作人员证实,7月12日下午2点至8点,该超市突然涌入大量外卖订单。订单商品以饮料、零食、日用品为主,单价普遍低于10元,部分订单实付金额仅为1元。

“系统显示,这6小时内总订单量突破2000单,是平时的40倍!”超市负责人王经理透露,这些订单几乎全部来自同一平台,“应该是平台在做促销活动”。

2. 关键细节:“1元购”如何实现?平台补贴还是商家让利?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1元购”活动通常有两种模式:

平台全额补贴:商品标价10元,平台补贴9元,用户实付1元;

商家亏本引流:商品成本5元,商家定价1元,平台再补贴0.5元。

“这次活动明显是平台主导的。”王经理展示了一张后台截图:某饮料原价8元,平台补贴7元,商家实收1元。“商家虽然亏本,但能换来流量和好评,可能愿意配合。”

3. 外卖小哥的困境:“送一单赚3块,2000单得送到天亮”

李师傅算了一笔账:普通外卖订单配送费3-5元,2000单若全由他一人配送,需连续工作20小时以上,收入仅6000-10000元。“但实际上,平台会分给多个骑手,每人可能只能分到几十单。”

更让骑手们无奈的是,这类订单往往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容易导致超时。“系统不会因为订单量暴增而延长配送时间,超时还要扣钱。”一位骑手抱怨。

二、深度剖析:平台补贴战的“三重陷阱”

1. 消费者:薅的是羊毛,还是“信息茧房”?

“1元购”看似让消费者占尽便宜,实则暗藏玄机:

数据收割:用户为参与活动需授权手机号、位置等信息,平台可精准推送广告;

消费惯性:低价吸引用户下单后,平台可能通过算法推荐更高价商品;

沉没成本:为凑满减,用户可能购买原本不需要的商品。

“平台用补贴培养用户习惯,最终目的是垄断市场后提高佣金。”互联网分析师张磊指出。

2. 商家:流量诱惑下的“慢性自杀”

记者走访多家参与“1元购”的商家发现,他们普遍处于“不参与等死,参与找死”的困境:

成本压力:某便利店老板算账:“一瓶饮料成本3元,卖1元,平台补1元,我亏1元。但为了冲销量,只能硬着头皮上。”

评价绑架:不参与活动可能导致店铺排名下降,进而影响自然流量;

数据泡沫:低价订单虽多,但复购率低,商家难以沉淀真实客户。

“这相当于用商家的血养平台的流量。”一位餐饮老板无奈表示。

3. 骑手:被算法支配的“工具人”

外卖平台通过“1元购”制造订单峰值,本质上是将运营成本转嫁给骑手:

时间压迫:系统根据历史数据预估配送时间,却无视突发订单量暴增;

收入压缩:骑手收入与订单量不成正比,超时扣钱机制更雪上加霜;

安全风险:为赶时间,骑手闯红灯、逆行等违规行为增加。

“平台赚得盆满钵满,骑手却在拿命换钱。”某骑手工会负责人愤怒表示。

三、行业乱象:从“百团大战”到“1元购”,外卖行业为何屡陷恶性竞争?

1. 历史循环:补贴战从未停止,只是换了个“马甲”

外卖行业的补贴战可追溯至2010年:

2014-2015年:美团、饿了么“烧钱”大战,用户1元吃外卖;

2018年:滴滴外卖入局,再次掀起“1元购”狂潮;

2023年:拼多多旗下“快团团”以社区团购名义重启补贴;

2024年:杭州“1元购”事件,补贴战升级为“精准爆破”。

“每次补贴战后,平台都会提高商家佣金,最终由消费者买单。”经济学家王教授指出。

2. 监管缺失:法律如何界定“不正当竞争”?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但外卖平台的补贴战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

主体认定:平台声称补贴来自“营销预算”,而非直接压低商品价格;

成本界定:商品成本包含原料、人力、租金等,平台补贴可能被视为“市场推广费用”;

证据收集:监管部门难以获取平台真实成本数据。

“现有法律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规制存在滞后性。”法律专家李律师表示。

3. 用户觉醒:从“薅羊毛”到“用脚投票”,消费者态度转变

记者随机采访20位参与“1元购”的用户,发现他们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

支持派(12人):“便宜不占白不占,反正平台和商家愿意烧钱。”

反对派(8人):“担心数据泄露,而且低价商品质量差。”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受访者均表示“不会因为低价而长期使用某平台”,更多人选择“哪家补贴多用哪家”。

四、破局之道:外卖行业如何走出“补贴依赖症”?

1. 平台:从“流量为王”到“服务为本”

差异化竞争:聚焦配送效率、食品安全、售后服务等核心环节;

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优化配送路线,减少骑手压力;

生态共建:与商家共享数据,帮助其精准营销,而非单纯压榨。

“平台需要明白,用户最终需要的是‘确定性’——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品质、确定的服务。”某外卖平台高管表示。

2. 商家: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私域流量运营:通过社群、直播等方式沉淀真实客户;

产品创新:开发半成品菜、预制菜等高毛利产品;

品牌建设:用故事、文化提升附加值,摆脱低价竞争。

“我们店现在主推‘妈妈菜’系列,虽然价格比普通外卖贵20%,但复购率提高了30%。”某餐饮老板分享。

3. 监管:从“事后追责”到“事前规范”

建立预警机制:对平台补贴幅度、订单峰值进行动态监测;

完善法律细则:明确“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认定标准;

强化消费者教育:引导理性消费,警惕“数据陷阱”。

“监管不是要扼杀创新,而是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五、结语:当“1元购”成为过去式,我们该期待怎样的外卖行业?

杭州“2000单”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卖行业的光鲜与疮痍。平台用补贴换流量,商家用让利换生存,骑手用时间换收入,消费者用数据换便宜——这场看似多赢的游戏,实则没有真正的赢家。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外卖行业的价值,究竟应该由订单量定义,还是由用户满意度、商家利润率、骑手幸福感共同定义?

最后,想对所有读者说:如果你曾参与“1元购”,请思考:你真的需要那些商品吗?如果你是商家,请自问:低价引流后,你能留住客户吗?如果你是平台,请反思:当补贴停止,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愿外卖行业早日走出“补贴依赖症”,回归“服务民生”的本质。

互动话题:你参与过“1元购”吗?你认为外卖平台应该如何平衡商家、骑手和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