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去中国化”:富豪榜首次没华人姓名,关帝庙老人减少
发布日期:2025-08-19 07:57 点击次数:72
越南的最新富豪榜公布时,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榜单前十里,第一次看不到华人的名字。这在整个东南亚几乎是个异类。要知道,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地方,华人占据富豪榜的半壁江山,有的国家甚至八九个前十富豪是华人。可在越南,华人退到了社会经济的边缘,只剩下不到1%的存在感。
这种局面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1975年越南统一前,南方的经济命脉几乎都握在华人手里。西贡的堤岸区遍布华人商铺,批发、金融、冶金、化工……除了欧美资本,剩下的基本是华人资本。当时华人数量超过120万,占全国人口的2.6%,是越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那时候的华人,不光有钱,还立得住脚。很多人的祖籍在广东潮汕、东莞、福建,他们的祖辈在明末清初为逃避战乱而来,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华文学校、祠堂、庙宇一应俱全,生活安稳,和“世外桃源”没什么差别。
统一后的政治风向让一切急转直下。北方政权接手后,对南越政府关系良好、手里又有钱的华人,自然成了重点盯防的对象。帽子扣得很快——“奸细”“资本家”,这些罪名足够让人倾家荡产,甚至没命。
跑得了的,尽快跑。上世纪末那场著名的“船民潮”,很多就是越南华人。有的去了香港,比如后来成名的徐克,也有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跑不了的,被迫交出财产,转去乡下开荒干农活。
从那时起,越南华人的整体实力和野心被硬生生打断。经济地位没了,政治上更是销声匿迹。随后的几十年,本土化、去中国化的政策接连出台,华文教育逐渐被消灭,新一代人只能在课外当选修学习中文,越南语才是必须掌握的语言。
今天的统计数字很冷冰冰——一亿人口的越南,华人不到90万,其中七成都在胡志明市的第五郡。这里是老一辈的据点,也是外人探寻越南华人历史的最好去处。
在第五郡的豪仕坊,你能看到像极了老广州的骑楼、窄巷,还有依稀保留下来的粤语。百年老房子里,一半住着华人,另一半已出租给外来务工的人。年轻人多半不住这里了,他们早已融入越南社会,工作、婚姻、身份认同都向“越南人”靠拢。
有个香港博主,走进豪仕坊时被一位白发老人招呼。老人祖籍广东东莞,却已记不清更具体的县镇。她说,过去七口人挤在一间房,吃不饱穿不暖,攒了好多年才买下现在的房子。即便如此,家才是最重要的。如今生活稳定,三餐都有,她已经很满足。
当被问到是中国人还是越南人的认同感更强时,老人几乎没犹豫:当然是中国人。我七十多岁了,中国字都还认得,越南字却认不全。可她也承认,年轻一代不一样了,他们从小用越南语,能讲华语的比例越来越低。
这就是“去中国化”的长远效应,它不会一刀切地消灭传统,却一点点让传统淡下去。对老一辈来说,故土是根;对年轻人,故土是一个模糊的名词。
老人说想回东莞老家看看,可惜没钱。她和这里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把想念留在心里,现实的脚步却只能留在第五郡的老街。
离豪仕坊不远的义安会馆,有一座已有两百年历史的关帝庙。这是早期华人集资建造的,神像法相威严,墙上的“佑我邦族”四字,是几代华人在异乡最大的心愿。那时的信仰,不仅是宗教,更是族群自我认同的核心。
但这些象征更多是面向过去的。现实是,越南华人的社会影响力正在减弱。最近的富豪榜,一个华人都没有,这不仅是财富数字的变化,更是几十年政策导向的结果。
对比邻国就容易看懂。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华人,尽管也经历过排华或政治限制,但他们在经济上的优势至今还在。原因很简单,那些地方的政策允许华人保留一定的经济空间,而越南选择了更彻底的民族本土化路线。
不过,这些年随着越南经济开放,一些当年出走的华人又回来了,带着资金和人脉重新投资,本地年轻一代也开始主动学习中文,想着多做中国生意。
在越南华社里,一部分人已经彻底“越南化”,另一部分则在寻找和中国的重新连接。这并不矛盾,它反而反映了一个族群在历史冲击后的自我调节:靠近主流社会,同时不完全放弃根。
只是,曾经那种占据半壁江山的华人经济版图,恐怕再难回来了。现在的胡志明市第五郡,更像是一个活着的博物馆,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也见证着另一个时代的人怎样在夹缝里找机会。
骑楼阴影下的关帝庙香火依旧,老人们用粤语闲聊,孩子们在巷口用越南语玩耍。这种反差,就是越南华人今天的真实生活。